1. <video id="uxonb"></video>
        <ruby id="uxonb"></ruby>

    2. <ruby id="uxonb"></ruby>
    3.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 >> 書香隴原 >> 前沿觀點

      石刻生態詩歌的三大向度

      2024-07-09 09:0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石刻生態詩歌的三大向度

        對自然生態的關注和觀照是中國文學領域一個重要主題,作為中華民族寶貴文化遺產的石刻詩歌對此主題反映尤多,值得當代研究。綜合觀之,中國歷代石刻詩歌在關涉自然生態方面,主要存在如下三大向度。

        其一,是旨在展現自然生態之美。據查檢多類書籍統計,此類石刻詩歌總數在3000首以上。該類詩歌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自然生態之美。如秦代石刻詩歌《石鼓文》,表現了秦時汧渭流域山清水秀、植物繁盛之美好生態景觀;唐人嚴武在巴州作有石刻詩句“……臨溪插石盤老根,苔色青蒼山雨痕”(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編《隋唐五代石刻文獻全編》),展現了具有淳厚原始韻味的自然生態;宋人王正功留下石刻詩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玉可參”,使桂林山水之美遠播海外;金代大定刊刻的《隱峰十詠》,對“妙筆莫能畫”“世人都不到”(佟洵主編、孫勐編著《北京佛教石刻》)之絕妙美景予以頌贊;大元梁志通詩句“大道蓮廬樂自游,風光仿佛象瀛洲。……”(劉雁翔著《天水金石文獻輯錄校注》),呈現出仙境般的風光物態;明人解縉石刻詩句“繞澗木犀冬著花,上方樓閣頫煙霞。……”(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著《石刻史料新編》),贊美了廣東清遠峽山天堂般的美好生態;清代文武雙全的馬負書在福建泉州晉江撰有“名巖千尺倚天開,面面云峰拱翠來。……桑麻景色迎眸遍,亭榭規模相地培。……”(莊炳章編著《泉州摩崖詩刻》),勾畫了風景與莊稼融合之風物美圖。在清代,表現大自然系統美好樣態之石刻詩歌更加豐贍,如乾隆皇帝所作描寫青山、秀水、美寺、勝地佳氣彌漫之詩歌便達百首以上,使清季成為石刻山水風景生態類詩歌集大成的朝代。

        歷代石刻詩歌作者樂撰贊美自然生態之作,其一是緣于文人具有親近大自然的天性。“山水成了士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為生活的過程”(羅宗強著《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宋代曹彥約有詩句“我不能茶有風冷,愛山成癖欠消磨”,丘葵有詩句“山翁有山癖,盡日對山青”,諸如此類皆可為證。其二是緣于我國“天人合一”傳統思想文化之影響。我國“天人合一”思想發端于先秦,至宋明時期達于極盛,在近現代又有新發展。朱熹認為“人之心,物之心,草木之心,動物之心,皆為天地之心”。王陽明則提出“物我一體”的觀點?,F代學者湯一介拓展到“天人合一”的功用,認為“儒家的‘天人合一’可以為人與自然關系的解決提供有價值的資源”(湯一介著《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的中華文化定位》)。季羨林所論則是針對文學而發:“中國文學獨特優秀之處:一個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季羨林全集》)。季羨林認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季羨林全集》)。因此可以說,文人以石刻詩歌表達對自然生態的贊美,其實質就是對人類自身的肯定和褒揚,亦是文人自我精神觀照和滿足的重要體現。

        其二,是旨在保持良好自然生態和追求和諧社會生活之美。此類主題主要是通過地方政府或團體組織發布禁示類公文詩歌體現,據統計,全國現存此類石刻詩歌約百首。例如刊刻于光緒三十年的《四川全省提督軍門馬示》,意在要求“凡屬房垣竹木,均毋砍伐毀棄。入寺游覽諸人,亦勿踐踏滋事”,且強調“倘敢故違不遵,許即扭送懲治”。廣西桂平西山寺院針對各色人等刊刻發布獨特公文詩,其中要求“官斯土者,應宜加意”;要求士民“與善為鄰”“其潔爾身”,教諭“有伐山者,與伐性均”;要求兵勇“慎勿伐傷”;要求僧徒“應知禪戒,自飾邊幅”。明清時期,廣西、陜西、湖南、四川、云南等地均存《正堂示》等禁止砍伐林木以及相關植被的石刻詩歌告示,一些地方還發布禁止向河中傾倒污物、禁止戳魚、禁止橋上推車、曬谷等石刻詩歌告示,顯見此時人們不僅旨在保持自然生態之美,還追求社會生活整潔和諧之美。梳理石刻文學史可悉,在明代以前,關于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類石刻詩歌頗為罕見。降及明代,此類詩歌漸多,至清代達于頂峰。究其原因,一是與明清時期我國北方和中原地區人口大量向西南、華南地區遷移導致對耕地、山石、林木等需要大增有關。以廣西為例,“桂省漢人自明清兩代遷來者,約占十分之九”(劉錫蕃著《嶺表紀蠻》),“清一代漢人移植之多,遠出于歷朝之上”(劉錫蕃著《嶺表紀蠻》)。清代大量外來移民使廣西由原來的地廣人稀變成了“大地之上,人口日繁殖,即曠土日稀”(楊鞏撰《中外農學合編》)的狀況,給地方生態環境帶來直接影響,從而出現了如當時廣東“人煙稠密,林疏澗豁,久無瘴患”(阮元監修《廣東通志》)等反?,F象。二是與明清時期戰爭毀林較多和眾多不法人員盜伐林木導致大片森林(林木)遭受毀損有關。明清兩朝總體戰爭數量較前代更多,毀林和盜伐事件頻繁,對自然生態破壞更大。“在1700—1900年,北方8省森林減少1860萬公頃,南方12省則減少了4862萬公頃,特別是西南和華南6省,總共減少3522萬公頃,約占整個南方地區森林毀減的四分之三。”(何凡能等著《近300年來中國森林的變遷》)自然生態受到破壞后帶來的后果正如現存石刻詩所傾訴:“崇禎十四年,幾場暴雨下,遍地肥土光,到處人心傷,無林也無糧,百姓去逃荒”(張浩良著《綠色史料札記》)。正因自然生態不斷遭受破壞并已嚴重影響到地方發展和民眾生活,朝廷才不得已通過發布石刻詩歌公文等舉措,以雅俗共賞的宣教方式教導百姓齊力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同時指引人們去營造和諧美好的社會生活。

        其三,是旨在表現自然生態與石刻文化相映成趣相互增輝之美。文人多能與生態美好的佳山秀水名勝相遇,如廣西宜州白龍洞內有石刻詩歌跋云:“廣右多好山,……藤蘿繞壁,瀑布飛泉,草木交翠,神秀蔚然,可喜可歡。……騷人墨客來游玩,或吟,或詠,鐫碑刻石頗多”(重慶市博物館編《中國西南地區歷代石刻匯編》)。美好自然生態與文人相遇,便會互相給予,互相成全:美好自然生態給予文人物象與激情,文人則通過創作石刻詩歌鍵入美好自然生態特定場域的文化,賦予了地方自然生態景點豐厚的內涵。中國著名的碑林如西安碑林、泰山碑林、浯溪碑林、桂海碑林等,以及各地景點留存的八景、十景甚至二十、三十景石刻詩等,都是歷代文人與美好自然生態相遇后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及至融為一體的著名或知名景點。例如泰山碑林,現存石刻詩歌在百首以上,其中名詩《望岳》等使泰山既是自然生態的泰山,亦是文化生態的泰山;自然生態優秀的小家碧玉型桂林諸山亦因眾多文人涉足留下石刻詩歌等重要遺存而成為文化名山,其自然生態因文化豐厚而更加引人注目;湖南自然生態頗佳的浯溪,吸引歷代眾多文人駐足并刊留《大唐中興頌》等石刻,引得宋代和明代相繼效仿撰作、刊刻本朝頌篇。文人至此除賞觀三朝頌文外,還多撰作、刻留詩歌,使此處文化日漸厚重,自然生態亦因此得到地方更多關注和保護。

        因此,各地自然生態與多地文人總是相互作用,相映成趣,相互增輝。文人所留下的石刻詩歌等非物質文化遺存與地方自然生態美景融為一體,使二者價值因為融合而變得更加多元,更加凸顯,更加厚實。正如明代《詠?!肥淘姾笾显疲?ldquo;昔文忠蘇公、文清薛公先后游此,皆詩以詠之。……蓬萊之景實籍二公以增重于天下。……東海之奇,先哲之美,具在目中矣”(蓬萊閣管理處編《蓬萊閣碑刻詩文賞析》)。正是文人(尤其是名家)與地方風景(尤其是名景)的美好相遇,使大自然的自然物屬性與人類創作的精神屬性(社會意識屬性)得到完美結合,并推動人類思想文化不斷得到傳承、豐富和發展。

       ?。ㄗ髡撸喝~官謀,系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副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中國甘肅網微信
      中國甘肅網微博中國甘肅網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分享到
      国产原创51麻豆蜜桃天美_亚洲精品无码99在线观看_成人小说AV无码专区

      1. <video id="uxonb"></video>
          <ruby id="uxonb"></ruby>

      2. <ruby id="uxonb"></ruby>